当前位置:首页 > 协作动态 > 对口帮扶

云海花田田园综合体,科技扶贫智慧兴农

来源:市协作办 发布时间:2019-03-01 02:39:34 点击数:-
字体大小 > A A A

 毕节市赫章县铁匠乡中井村,广州市番禺区对口帮扶产业港华集团的鲜花育苗种植示范基地大棚里,记者见到了正在培育中的鲜花品种芝樱花,这种地被樱花品种耐干旱、耐严寒,非常适合在贵州这样的高海拔生态环境下生长,并且它还有个很“中国”的名字叫“福禄考”,“福禄寿喜”的“福禄”,透着某种不一样的喜庆。

 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工程技术中心副主任、博士鲁元学一边查看着地面上芝樱花的情况,一边告诉记者,这是他们作为专家团队特别为港华鲜花基地遴选的花卉品种之一,经过2018年近一年的数十种菊花的试种过程,团队2019年将有目的地调整选育花卉品种,让基地能够成为真正的快速育苗中心,满足全产业链打造的需求。

 时间拉回到2017年5月,“粤港澳青年联盟”创始人马仁辉、陈洁、梁安莉等人到毕节考察,第一站到了赫章县的兴发乡,美丽的云海风光让人迷醉,当地贫困户的生活状况让人揪心,作为改革开放的受益者,陈洁他们当即决定要身体力行地做点什么。

 经过认真考察和市场调研,2018年5月,广州港华文化旅游有限公司正式签订了兴发乡田园综合体云海花田的投资协议,开始了他们在贵州高原上美丽与芳香并举的产业扶贫大计。

 港华负责人陈洁一直把“科技扶贫,智慧农业”这几个字挂在嘴边,多年从事外贸服装的经验告诉她,任何领域,人才都是最重要的,有了可造之才,才有了科学管理和引进先进技术的可能。

 所以她将鲜花产业扶贫总结为“2324”模式,即2个项目:兴发乡中寨村的云海花田田园综合体文化旅游产业和铁匠乡中井村的鲜花育苗种植基地;依托3个专业团队: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中山大学、农业部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海口实验站;明确2个脱贫目标,一是通过带动就业促增收,实现2020年如期脱贫的近期目标,二是通过人才培养和技能培训,实现永久脱贫不返贫、改变一个人人生轨迹的远期目标;从4个方面为贫困户创造增收渠道,包括务工工资、扶贫基金分红、基础设施分红、土地流转金费用等,按照这样的思路,陈洁希望能用全产业链的高度和眼光,将鲜花种植示范基地打造成“新时代农民示范培训讲习所”,不仅仅提供育苗育种,更重要的是培养本地年轻管理人才,让他们真正拥有一技之长,从而在人力资源上具备自己的不可替代性,彻底告别贫困,断了“穷根儿”。

 与此同时,鲜花育苗基地也可以与云海花田文化旅游项目产生有机联动,让美丽的鲜花在高原上更有序、有规模、可持续地发展下去,未来更会发展花卉产品的深加工甚至制作个性特色盆栽、体验式鲜花工厂,还将结合民宿、本地特色餐饮、酒店及康养项目,将云海花田田园综合体打造成一个不可复制的独一无二的产业项目。

 而新技术和专业上的强大支持,是鲁博士团队给的信心,他不光是有着几十年花卉学方面的丰富经验,更是让国内做永生花的技术上了不止一个台阶,在他手里,2008年时候开的一朵菊花,11年之后依然娇艳如初,媲美新鲜盛放的鲜花。

 鲁博士还有一个保留品种是北海道薰衣草,这是早年鲁博士在日本留学期间的导师送予他引进回中国的品种,初是英国与西班牙薰衣草的杂交品种,经导师再杂交育种,成为现有品类。16年前,导师希望借鲁博士的手将这一品种引进中国,与日本当地的薰衣草花园遥相互动,以此让两国人民更和谐相处。鲁博士牢记导师心愿,通过官方渠道将薰衣草引进并经过3年时间的隔离栽培,可以进行一定面积的种植了,但他不想导师的心愿掺杂进过多的商业味道,所以一直坚守初心,自己出钱租地找人代管,拒绝了无数前来讨要薰衣草的人,直到机缘巧合遇到了港华集团在赫章的扶贫项目。

 大棚里,女工们正在给薰衣草修剪插条,以便移入穴盘中培育,港华集团培养的第一名本地年轻管理人员周巧,在一旁帮我们翻译一些口音浓重听不太明白的本地话。她是铁匠乡共同村人,从小父亲去世,母亲外出打工,爷爷奶奶将她们三姐妹拉扯大,17岁初中没毕业就成了家,为了生活也外出打工,2017年小孩到了读书年龄,只好回家照顾孩子和家庭,但没有了经济来源,生活压力逐渐增大。

 港华鲜花基地成立后,她来务工,每月能拿到3500元工资,更重要的是公司把她作为后备管理力量进行培养,一方面提升了自己的管理能力,一方面学到了花卉种植技术,她如今很自信,想向公司提出承包种植,在陈总的帮助下不单只脱贫,更要致富,她也很感慨:“港华公司改变了我的生活,日子越来越有滋味,人生也显得更有意义。”

相关稿件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