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住三重压力,坚决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
在2016-2018三年精准脱贫攻坚期间,广州市白云区帮扶英德市7个镇35个相对贫困村,共有贫困户3195户8841人。白云区派出驻县工作组、驻村工作队共38人长期驻县(村)开展工作。驻村干部带着习近平总书记的庄严承诺,带着白云区党委、政府的殷切希望,带着贫困群众的迫切意愿,本着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积极态度,顶着攻坚任务繁重、工作环境复杂和身体超负荷工作等三重压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真抓实干,为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倾注了大量心血,用尽了所有精力,为脱贫攻坚取得阶段性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顶住任务压力,始终保持精准扎实的工作状态。脱贫攻坚啃的是“硬骨头”、趟的是“深水区”、打的是“攻坚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无论这块硬骨头有多硬都必须啃下,无论这块攻坚战有多难都必须打赢,全面小康路上不能忘记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家庭”。为坚决完成攻坚任务,实现高质量脱贫的目标,白云区驻村干部不但树立了“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坚定决心,更拿出了“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樵夫精神,沉下身子,不辞辛劳,精准工作,广泛宣传扶贫政策,挨家挨户精准核查,分门别类扎实帮扶。经过2年的努力,目前,白云区共投入帮扶资金7588万元,打造了石牯塘镇香菇栽培与加工基地、大湾镇大棚蔬菜基地、浛洸镇乡村旅游基地、白沙镇茶叶种植基地等“四大基地”,引进产业化组织40个,发展特色产业49个,资产性收益项目46个,每个贫困家族有一至二个有长期稳定收益的产业项目,2017年底有劳动能力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379元。医疗、教育、安全住房“三保障”政策全部落实,贫困户脱贫率达到77%,并且实现了高质量的脱贫。
二、顶住身体压力,始终保持工作为重的思想作风。脱贫攻坚工作时间长、任务重、标准高。为做好工作,白云区驻村干部经常白天宣传扶贫政策、入户核查信息、开展产业就业帮扶、参加脱贫工作会议、走访有关部门、陪同上级调研检查等等,晚上又要加班整理资料、录入扶贫系统、分析总结工作等,真是五加二、白加黑不停地工作,用尽了心血,透支了身体,累倒、病倒、伤倒、失眠等比比皆是。但驻村干部始终坚持以扶贫工作为重,不请假、不休息、工作不停顿,继续带病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2016年11月24日上午,江高镇驻英德市八宝村扶贫干部董学平,因连续昼夜加班病倒在床昏迷不醒,经过医院几天抢救后才苏醒。目前其身体机能正在治疗恢复中,董队长的扶贫事迹感动英德政府和人民。永平街驻英德市石牯塘社区扶贫干部毛小中在从湖北引进袋料香菇高产栽培与加工特色产业项目时,突发急病,经湖北当地医院及时抢救才保住性命。在这种病情下,他继续坚守扶贫岗位,认真工作,正如他自己所说的“我要把袋料香菇产业项目引进来、落实好,让贫困群众一定享受到这个项目带来的实实在在增收的效益”。石门街驻英德市五星村扶贫干部洪延生在为贫困群众联系产业帮扶项目时,因天气下雨,道路湿滑,驾驶电动车不慎摔倒,致使右手骨折。经过医院手术后,带着夹板依然继续驻村工作。钟落潭镇驻英德鲤鱼村唯一女驻村干部谢以洪,面对村委偏僻、经常停水停电等实际困难,她没有怨言,没有放弃,而是正确面对驻村现实条件,勇于战胜困难,和男同事一样全身心投入脱贫攻坚工作中。白云区驻村干部扎实有效的工作作风、生动感人的扶贫事迹和实在亮丽的扶贫业绩深深感动了英德社会各界。
三、顶住环境压力,始终保持团结共事的大局意识。白云区派驻的干部大部分为毕业不久的年轻大学生和军转干部,他们对当地经济、社会、地理、人文等环境不熟悉,对农业、农村和农民“三农”问题接触不多,对扶贫工作更是一片空白,再加工作分工不清晰、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人际关系错综复杂以及语言障碍、工作人手少等问题,均给驻村干部带来了巨大的工作压力。面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面孔和陌生的工作,驻村干部没有退缩,没有气馁,而是勇挑重担,大胆工作,始终坚持从讲政治、讲大局、讲奉献的高度谋划工作,始终依靠政策制度的有力支撑、党组织的坚强后盾和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推动落实工作。工作中,与当地政府、村两委或第一书记出现分歧时多商量,出现问题时多沟通,出现困难时多研究,坚持团结谋事、团结处事、团结共事。坚持每项工作事前有宣传发动、征求意见,事中有集体研究、公开公示,事后有跟踪问效、改进措施。通过二年的努力,驻村干部解决了许多贫困家庭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房屋改造、子女入户、重大疾病救助、脱贫内生动力不足等问题,办成了许多当地想办而没有办成的修道路、修水利、修桥梁、建卫生院、建图书室、建文化广场等民生实事。共为35个村重建或修善综合性文化服务设施及公共服务站79个,标准化卫生站50个,标准化公厕87个,路灯建设1459盏,农田水利建设107204米,建设村道78公里,新农村示范村前期“三清三拆三整治”工作基本完成,人居环境明显改善,三年脱贫攻坚战一定能打赢,任务一定能完成。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