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协作动态 > 对口帮扶

小椹村驻村干部劳振华发展“温氏自动化养鸡场”产业扶贫项目纪实

来源:广东省扶贫办 发布时间:2018-05-23 18:50:31 点击数:-
字体大小 > A A A

  2018年4月24日,对于丰顺县丰良镇小椹村的驻村扶贫工作队来说是值得纪念的日子,因为这一天小椹村自动化养鸡场第一批3万多只鸡出栏了,这就意味着在历经540多个日夜兼程推行的产业终于见到了成效,村民笑了,但驻村干部劳振华却哭了,曾经“因村民对产业发展的不解被十几个村民围堵在村委的场景”“为刚进驻的第一批小鸡能够正常进食连续五六个不眠之夜守候的经历”“为获得环评证奔走在相关部门间的画面”“为完成土地流转租用一次次与村民苦口婆心沟通解释的瞬间”······都历历在目,其间承受的压力,经受的打击,遭受的误解,经历的煎熬仿佛就在此刻得到了释放。
  
抓扶贫中心,确立产业方向
  驻村干部劳振华从2016年5月驻村起,便谨记花都区委黄伟林书记强调“产业扶贫有突破”的指示,以产业扶贫为抓手,强化“造血”功能,切实为贫困户增收脱贫做好强有力的保障,坚定信念要发展产业项目。
  劳振华当过兵,做过班长,性子急、敢担当、肯吃苦,有为百姓服务的强烈意识,遇事也不怕得罪人。为了寻找到合适的产业项目,劳振华深入田间地头,爬上高岭山坡了村情。小椹村位于丰良镇中北部,距离圩镇和206国道约3公里,交通较为便利,行政区域面积3.9平方公里,有水田面积830亩,旱地面积820亩,山林面积3300多亩,属梅州典型的丘陵地带。村里常住人口有453户1800人,但多数以外出务工为主,留守的是一些老人和小孩,缺乏劳动力。走村串户,拉家常察民意。进驻小椹村后,劳振华按照“勤走、勤问、勤记、勤思考”的要求,多次组织村两委干部、贫困户召开扶贫工作会议,解读扶贫政策,听取群众心声。同时,他还经常走进贫困户和其他村民家里,查看群众的居住、生活条件,了解他们所需所想,以及主要的生活来源。劳振华边走边问,边问边记,边记边思考,他发现,多数村民有养鸡的经验,且有一户还有一定的养殖规模。劳振华便多次到养鸡专业户家里,详细询问他的养殖和销售情况后得知了该户主要与丰顺温氏家禽有限公司合作,公司负责技术指导和销售。
  经过三四个月的调查分析,劳振华和村两委干部确定了小椹村以“轻劳力、聚环保、规模化、持续性”的产业发展思路。为此,驻村工作队来到丰顺温氏家禽公司,与负责人进行了洽谈沟通,确立了发展“公司+基地+农户”的自动化养鸡场项目,并于2016年11月4日下午在小椹村村委楼组织各方代表召开了小椹村自动化养鸡场精准扶贫产业开发项目研讨会,会上一致同意并通过了该项目立项,这标志着花都区新时期精准扶贫产业帮扶项目打响头炮。

  2016年11月4日下午,小椹村自动化养鸡场项目研讨会现场

  排千难万险,推动产业落地
  立项完成后,小椹村成立了养鸡专业合作社,村主任杨永林任法人代表,并个人入股资金15万元,吸纳入股参与的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为合作社成员,与当地龙头企业丰顺温氏家禽有限公司签订合同,公司负责提供种苗、饲料、动物保健品以及饲养管理、疾病防治等技术服务和产品上市回收,并确定回收价格,降低市场风险,合作社负责土地流转及相关手续的协调办理工作,并每年每条笼不少于养殖五批次。若两栋鸡舍建成后,年出栏商品鸡约32.8万只,按每只鸡毛利2.5元,成本1元(包括人工、设备折旧费等费用)计,每只鸡纯利润为1.5元,年总毛利收入82万元,除人工设备折旧维修费用32.8万元,年纯利润收入49.2万元。
2016年11月底,劳振华和村委干部在村中寻找合适用地,最终确定在小椹村官石背细圆岽空闲的一般林地上发展该产业项目。但该地已分给各村民小组和农户,村集体想用就必须要从村民手里购买或租用。于是,劳振华和村委干部组织村民小组、农户召开会议,详细说明土地购买或租用的方式,现场,一些村民提出反对,并表示价格太低,开始“狮子大张口”。无奈之下,劳振华、村两委干部只能一户户走访,一次次苦口婆心地沟通,针对外出务工的村民,经常夜里打上几个小时电话去协调,遇上“不讲理的”,就委托他家学识较高、见识较广的亲戚出面解决。经过长达两个多月时间,最终以土地15亩折算金额5000元形式入股自动化养鸡场,每年保底不低于750元利润分成的方式,签订租期为30年的合同,让农户享受资产性收益。
  2017年初,土地平整工作已完成,但因扶贫工作队对办证业务不太熟,环评证就迟迟办不下来,没有环保证,供电部门不给通电,项目停工一段时间。村里流言四起,有的说,“前两轮扶贫搞产业就失败居多,不吸取教训,还不如多搞搞基建,改善环境,方便大众”,有的说,“不知道扶贫资金是不是真的投入到产业里,或许进了私人口袋了”······一时间,村里对发展产业的反对声音越来越多。就在2018年1月的一天,十几个村民来到村委。他们认为,发展产业满足的是私人利益,并不能惠及百姓。正在村委二楼工作的劳振华立即联系村主任杨永林来到现场沟通协调,并讲明发展产业的目的,才得以暂时平息这场风波。
  经过这些事情后,劳振华压力剧增,时常睡不着觉,一些亲戚朋友劝他放弃,但接触过他的人都知道,劳振华是“一根筋”,认准的事绝不回头,而且不管不顾。劳振华说:“不发展产业,贫困户便无法增收脱贫,为了困难群众,再难也要走下去。”于是他谨记初心,始终如一坚持发展产业。劳振华对村主任杨永林说:“村里的事你顶着,上面的事我扛着。”就这样,他与村主任杨永林一有空就跑县城相关部门,有些空闲就顺便到村乡贤杨文革县城公司里坐一坐,喝喝茶。杨文革对扶贫略知一二,但却始终提不起兴趣。作为曾经的创业者,他深知其中的难度,所以每次劳振华和村主任杨永林来他这里,他都只是少言少语的帮他们泡茶,倾听他俩谈论关于发展产业的一切。次数多了,杨文革深深的被劳振华的韧劲、热情和一心为发展产业造福贫困大众的工作态度所感染、触动,他说:“劳振华抛妻舍子从400多公里外的大城市来到小山村,不仅没有因村民的不解、手续的难办而抱怨,相反还顶着巨大的压力,一心为贫困户增加收入、改善乡村环境而不懈努力,我作为本村人更应当为家乡出一份力。”杨文革开始改变对精准扶贫的认识,他认为,这轮扶贫从上至下是动真格了。他主动提出要出面协调解决办理环评证。有了杨文革的帮助,环评证很快拿到了。而且杨文革个人投入资金30万元,与杨永林一样成为该项目的股东之一。劳振华说:“乡贤能人的加入带动,有利于提升当地村民的信任度,赢得群众基础,同时也能强化经营主体。”这样,产业模式进一步提升为“公司+基地+乡贤能力+农户”。
  “拉电,引水,打地基”,空旷的土地上开始有了养鸡场的雏形,一切都在按部就班进行。此时,身穿绿色迷彩服的劳振华承担起工人的角色,“找水源,拉水管,搬砖头,清垃圾”,与工人们同吃同住同劳动,晒黑的皮肤、起茧的双手见证着他对产业扶贫事业的热心和热情。有一次上级领导来视察养鸡场工作推进情况,问起随同人员:“驻村干部是哪位?”当随同人员介绍才知身边的劳振华便是,该领导还打趣地说:“我还以为他是这里干活的工人呢。”


自动化养鸡场项目工程建设中

  项目井然有序地推进,但问题还是来了:从山上引水下来的管道不见了。经过了解才知道,原来是一村民认为引水管道占用了他家10多平方土地,便把管子移走了。此前因这块土地杂草丛生、长满植被,村委干部以为是公用地,就直接使用了。针对此况,劳振华和村委干部多次与该村民沟通,并提出愿意购买或者租用占用地,但该村民却提出不租用、需购买的要求,且购买需以高于市场价几倍的价格全部购买连片的400多平方土地。多次协调无果,无奈之下,只好另找水源,重新铺设水管。
  2018年2月,小椹村自动化养鸡场第一栋鸡舍竣工,同时,第二栋鸡舍也在如火如荼的建设中。
  
强管理队伍,稳定产业基础
  小椹村自动化养鸡场总投资约310万元,占地约一万平方米,省配套给小椹村108名贫困户发展产业的资金入股其中,每年保底分红。2018年3月3日晚上7点,3.28万只鸡苗投放鸡舍,劳振华和几个聘请的贫困户热情高涨、内心激动。他们小心翼翼地安放小鸡,操作设备输送食物,铲煤加煤提高鸡场室内温度。当晚,花都区精准扶贫工作团队的微信群火了,大家纷纷为劳振华点赞,并亲切地叫他“鸡队长”。花都区精准扶贫驻丰顺县工作组组长梁冰说:“劳振华是花都区对口帮扶丰顺县精准扶贫发展产业的先锋带头人,他敢闯敢做,不畏困难,一心搞产业的干劲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每当看到劳队长烧煤的背影,我脑子马上想起革命战争年代的张思德,他们都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典范,我们要将小椹村的产业发展模式扩散开来,让更多贫困群众得到实惠。”

  2018年3月3日鸡苗投放前,劳振华正在添煤烧炉,增加场内温度

  不知不觉中,时间已到了晚上11点,这时,劳振华和工作人员才想起还没有吃晚饭。简单就餐后,大家来不及休息,又急忙前往鸡场,“照看”鸡苗。劳振华说:“我和大家一样都没有多少养殖经验,而养鸡又是细活,尤其是鸡苗进驻的第一个星期更为关键,不仅要控制好温度,还有时刻确保饮水畅通,以及鸡粪的清除,稍有不慎就会造成大面积死亡,后果不堪设想。”所以劳振华放心不下,将车开到鸡场附近,困了就裹件军大衣在车上打个盹,丝毫不敢离开半步,用他的话说,“几乎24小时陪着他的鸡宝宝”。劳振华和大家一起边学边做,边做边摸索。

2018年3月3日晚七点,劳振华与工作人员在把3.28万只鸡苗安放在鸡舍里

  鸡场工作人员杨杜平也是好几天没有合过眼,一直在鸡场忙前忙后,他激动地说:“看到几万鸡苗进来,就好像看到了希望,觉得事情终于成了,我们贫困户脱贫有望了。”杨杜平是村里的一般贫困户,此前主要靠种稻谷维持家庭开支,家里人口较多,生活十分困难。自扶贫队进驻后,不仅帮他购买了田耕机,扩大了种植面积,还安排他到鸡场干活,并帮助村里收集垃圾,收入提高了,生活得到改善。每当提起劳振华,杨杜平总是面带微笑地竖起大拇指,重复着那几个词:“厉害,佩服。”不过当说起养鸡技术时,杨杜平就开始变得自信并滔滔不绝,仿佛要一口气讲完他在养鸡场工作所学。杨杜平的自信也感染了其他贫困户及村民,似乎一夜间,小椹村的气氛“活”了,个个精神抖擞、干劲十足,有些还主动提出要到鸡场工作,学习养殖技术,此前的风言风语也消失了。
  度过7天的困难期,小鸡成长步入正轨,劳振华心中的大石也终于沉下许多,每天在微信朋友圈宣传着他的“鸡宝宝”。2018年4月24日,第一批鸡出栏,尽管因期间管理上的一次疏忽造成了一定损失,利润不如预期,但积累了宝贵经验。出栏当天,场内一些村民过来帮忙,场外一些老人小孩看热闹,劳振华喜极而泣。2018年4月22日晚7点,第二栋鸡舍进驻第二批鸡苗3.3万只。根据此前的经历,鸡场优选了技术人员,注重培养年轻管理人员,鸡苗成长顺利。下一步,杨文革也将带着他多年管理公司的理念,真正融于到小椹村养鸡场。劳振华说:“龙头企业的带动保证了技术和销售,增强了抗风险性,乡贤能人的加入,增强了管理队伍,确保产业能够持续、稳定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保障村民的土地租金、务工、入股分红收入。”对于劳振华,杨文革也有话说:“他不是那种第一面就招人喜欢的人,却是百姓的好公仆,他敢于担当,敢于为百姓直言不讳,精准扶贫有他,是小椹村的福气,国家需要这样的干部。”
  产业发展是脱贫致富的根本,一路走来,丰良镇委镇政府也给予了大力支持,丰良镇委副书记吴洪山说:“劳振华善于思考,勤于工作,劳心劳力,埋头苦干,是一名好干部、好党员。”当地的温氏公司负责人全程见证了小椹村鸡场的成长过程,深深被劳振华的敢啃硬骨头的精神所感动、打动,在与区精准扶贫工作组洽谈过程中,表示出了愿意与扶贫产业进一步扩大双方深度合作的强烈愿望。

鸡场共两栋鸡舍,每栋鸡舍一批鸡能养3.3万只左右,一年大约养10批次

  现在,鸡场已有了一些盈利,一切步入正轨,劳振华也从自动化养鸡“小白”变成了经验丰富的“鸡队长”。当地各大媒体争先报道相关事迹,纷纷为劳振华点赞,称他找到了脱贫攻坚的“金钥匙”。

相关稿件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