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扶贫”路上的广州作为
“情暖扶贫路,携手奔小康。”10月17日是国家扶贫日,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广州市承担全省逾1/5的省级贫困村对口帮扶任务。除了对口帮扶省内的梅州、清远,广州还对口帮扶贵州毕节市、黔南州,西藏波密县,四川甘孜州,重庆巫山县,新疆疏附县等省外地区。
在多条扶贫战线上,广州共派出扶贫干部700多人,涌现出一批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广州扶贫工作组在带动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同时,探索出一条“互联网+扶贫工程”的特色扶贫道路。
助力“黔货出山”带动3万人脱贫增收
在今年8月举行的广州博览会上,名优农产品琳琅满目,其中来自贵州的特产受到了广州市民的热捧。长顺绿壳鸡蛋、织金竹笙、贵定刺梨汁、都匀毛尖茶、威宁赫章腊肉……这些原本在贵州深山里才能一见的名优产品,如今大量供应广州市场。
贵州特产在广州大放异彩,成为广州对口帮扶贵州毕节、黔南取得丰硕成果的缩影。
“没有农村、农民的小康,就不会有中国社会的全面小康。”广东省扶贫办副主任、省第一扶贫协作工作组组长杨伟强介绍,在贵州毕节、黔南部分相对落后的山区,由于对市场需求信息把控不及时、不准确,导致了销售渠道成为当地最大的短板。2016年9月,广州对口帮扶贵州省毕节市、黔南州以来,为助推“黔货出山”进行了一系列机制创新。今年广博会的一大亮点就是聚焦精准脱贫,专门设置扶贫成果展区,推介展示帮扶地区优质特色产品,助力帮扶地区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
“通过扶贫协作,在贵州山区开拓出一片珠三角绿色农副产品产供地。”广州市协作办有关负责人介绍,结合贵州当地资源禀赋,推动发展特色产业,广州市为当地引进扶持了一批广东的农业龙头企业,建设一批贫困人口参与度高、受益面大的特色农业基地。广州采用“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贫困户”的帮扶模式,助推广州海大、江南、粤旺、弘耀、至润、温氏、新农人、天龙等全产业链企业,与当地签订种养植协议,投资建设种养植基地和加工厂,形成规模化、标准化和产业化,打造黔货山珍名片。其中,广州江南果菜批发市场计划投资16亿元在毕节威宁县建设规模化蔬菜种植基地,广东粤旺集团投资4亿元在黔南州平塘县建设食用菌菌棒加工厂、蔬菜种植基地,实行种植、加工、销售“一条龙”作业。
近两年来,广州不断策划举办各类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农产品推介会,协助贵州当地企业参加广州国际食品食材展、广博会等国内国际展会,免费开设销售专区,建立农副产品产销联盟,与大型超市签订销售协议等,不断拓宽“黔货”销售渠道。今年1至7月份,广州市场共销售毕节、黔南绿色优质农特产品5.88万吨、7.25亿元,覆盖两地贫困人口脱贫增收超过3万人。
打造产业帮扶“三大基地”文化旅游和高科技产业“两手抓”
近日,广州市研究出台了广州与毕节、黔南东西部扶贫协作“三年行动方案”、年度工作要点、年度考核工作指引等政策性文件。这些政策对标中央精神、国家考核标准、广东省决策部署,并着眼于帮扶地所需,细化了工作任务、奖惩措施。
自2016年9月对口帮扶贵州以来,广州市不断摸索总结经验,目前形成了“助货出黔”“粤客游黔”“粤资投黔”等扶贫协作模式。通过整合优势资源、延伸产业链条,聚力把毕节黔南建设成为珠三角乃至粤港澳大湾区的“三大基地”。即“绿色农副产品产供地、生态休闲旅游目的地、承接产业转移的集聚地”。
“通过建设文旅产业,搭建平台,让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广州市协作办有关负责人介绍,广州及珠三角地区有着巨大的旅游消费市场,近两年来,广州积极引导文旅企业、旅行社与当地旅游市场对接。广东省第一扶贫协作工作组策划开展了“百企千团十万广东人同心黔行”旅游扶贫系列活动,助力两地旅游部门签署《旅游合作发展框架协议》,开辟经典旅游线路,开设广黔旅游专列,打造特色旅游品牌。
据统计,2017年毕节、黔南分别接待广东游客186.5万人次、1397.88万人次,同比增长42.5%、68%。广州雪松控股集团拟在黔南投资30亿元建设乌江源百里画廊旅游小镇,预计带动当地5000余贫困人口脱贫。
围绕加快两地广州产业园建设,广州大力推进一批有实力的企业落户贵州投产。在现代制造业方面,以广州石头造环保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投资的匀上·石塑产业工业园项目、入驻平塘的文博3D打印项目、光伏发电项目等为代表;在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方面,有涉及服装、鞋面、手袋加工、建材生产、电器制造等用工密集型企业;在农副产品深加工方面,引进了广州中汉口腔用品有限公司到平塘落实刺梨种植、加工、销售康体养生系列项目。
扶贫工作的关键在于“造血”。为了增强贵州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让贫困群众有尊严就业创收,广州的扶贫工作注重“就业先行”。
目前,广州通过组织实施就业优先“十百千万”工程,在贵州设立11个劳务协作服务工作站,建设100个扶贫车间和扶贫农场,助推千名以上建档立卡贫困户劳动力到广州就业,提供数万个就业岗位给当地贫困群众。通过每年筹资6000万元,引导企业将简单生产加工、销售服务等环节延伸到镇村,已创建“扶贫车间”“扶贫工作坊”18个。
此外,针对贫困户个人实际和企业用工需求,对到广州上岗就业的贫困户每人发放1万元稳岗补助,已吸引3447名贫困人口到广州就业。在加强就业技能培训,推行校企合作、校校合作方面,先后培训有劳动力贫困人口6471人次,成功打造了“广州港班”“广汽班”等示范点。
“扶贫先扶智”,在人才牵引方面。广州扶贫工作组开展了“百名干部人才支援”“百间学校结对”“百所医院帮扶”等智力帮扶行动,促进人才管理、教育、医疗资源共享互补。积极推动党政干部、“两长”(医院院长、学校校长)、专业技术人才交流互派互挂,促成广州与帮扶地观念互通、技术互学,广泛发动社会力量捐款捐物,改善当地教学条件,积累助学基金。
“互联网+大数据”实现贫困户精准脱贫
除了产业帮扶,广州不断创新扶贫模式,利用“互联网”“物联网”技术,实现“消费即扶贫”的全程留痕扶贫模式。
在贵定县石板村,这里每个贫困户家门口都有个专属二维码。通过对每个贫困户建立生产数据、消费数据,采用区块链技术打造绿色农产品供应链大数据创新平台,当地每个农户都得以入驻电商平台,各类农产品实现未种先售,线上预订。与此同时,在对口帮扶的一线城市,采用大数据结对,实现了“单位对村寨”“个人对贫困户”的消费扶贫。
这是广州引入的科技人才在黔南州贵定县打造的“领略中国农村电商扶贫大数据中心”,目前已成为全国各地纷纷前往学习的扶贫先进创新典型案例。
“这种立刻能看得到的盈利模式,极大地激励了贫困户的生产热情,形成内生动力,解决了少数贫困户习惯于‘等靠要’的问题”。贵州领略农产品大数据有限公司董事长黄亚欣表示,领略中国大数据2017年将贵定县沿山镇贫困户种植的稻谷销售一空;2018年贫困户种植的稻谷,都自发种植领略中国推荐的质优价优的品种。对接好需求端之后,贵定县全年的稻谷可以完全包销。通过电商平台,链接本地土鸡、刺梨鲜果、盘江酥李、云雾大米、刺梨干、百合粉、香酥辣、紫皮大蒜等50余种名优产品,远销北京、上海、安徽、广州、内蒙古等地区,实现滞销变畅销。
目前,黔南贵定县9374户30097人的贫困信息全部录入平台运作系统,实现扫码就能扶贫。2017年,“领略中国农村电商扶贫大数据中心”通过平台实现交易479.6万元,带动贫困户9464户脱贫增收,2018年已接亿元大订单,有效实现平台与贫困户链接、企业与贫困户链接,以销促产、以销定产。
此外,广州电商品牌唯品会运用“电商+非遗+扶贫”的模式,以“苗绣和蜡染合作社”的形式打造产业链,已实现千万订单推动当地蜡染、刺绣走出山区走向世界,帮助3000多名少数民族绣娘实现在家门口有尊严就业、高质量脱贫。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