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在梅州的一些地方,如果年轻人不去外地发展,会被认为没出息。”近日,羊城晚报记者在梅州参与广梅协作调研活动时,一名对口帮扶干部这样对记者说道。过去,梅州经济发展滞后,难以留住年轻人,尤其是青年人才。
但是,随着穗梅对口帮扶协作工作十年来的不断深入推进,让人欣喜的变化正在发生着。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家了。
“在上大学的时候,没想过要回梅州工作,因为梅州基本上找不到与我的专业对口的工作岗位。但是现在家乡有着这么好的就业机会,当然就会选择回来。”在接受采访时,李振这样说道。
作为一名梅州“土著”,电子科技大学毕业的李振当初在择业的时候,也曾经手握来自广深地区的几份就业机会,但是最终,他选择了回到了的家乡。
能够让他安心返乡就业的,是梅州广汽零部件产业园的蓬勃发展。
梅州广汽零部件产业园,由广汽集团与广东梅州高新技术产业园(下称“广梅产业园”)共建,采取“3+3+3+X”的项目引进模式,即自2016年起连续3年每年引进3个项目,X为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吸引更多配套企业拎包入驻。该产业园旨在加快汽车核心零部件的布局,通过广汽集团整车产业带动,引导更多优质项目人员,不断提升入园企业发展动力、发展效益,构建粤东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
目前,入园项目共计16个,预计2023年累计投资总额超过16亿元,带动当地就业约2000人,营业收入超过15亿元。
除了广汽集团在梅州布局之外,王老吉、珠江啤酒等一批知名企业也都纷纷落地广梅产业园。
王老吉大健康原液提取基地利用梅州当地仙草等原材料优势,带动了400多个就业岗位,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直接链接当地生产户,定向收购,采用“输血+造血”的方式,共计合作农户达660多户,引导种植仙草面积达2200多亩。
梅州珠江啤酒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泉则向记者介绍说,作为2012年首批入驻广梅产业园的国有企业,累计连续九年纳税额在园区中排名第一,近年来纳税额每年在5000万元以上。
未来,梅州珠啤还计划新增产能达到4万瓶/小时的瓶装纯生啤酒生产线,并对生产配套系统进行升级改造,进一步满足珠三角地区中高端消费需求,同时为梅州市和广梅产业园经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在产业帮扶方面,广州的国企发挥了重要作用。国企的率先入驻园区,将广梅产业园的产业环境给打造了起来,从而吸引了更多民企的进驻,正在形成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看到家乡发展的前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像李振那样选择回家发展。
曾经在广汽研究院工作了六年的黄琪,是梅州兴宁人。当他得知有机会来梅州广汽零部件产业园工作,马上提出了申请并如愿。
“乡村振兴在青年,很多人出去就不想回来了,但是我想回来,所以我主动提出意愿要回到梅州来工作。”黄琪说。
王老吉大健康产业(梅州)有限公司生产部生产组长、梅县人梁帆同样很满意自己回家就业的选择。
梁帆说,之前一直在广州工作,回到梅州后,薪资待遇方面并不比广州差,而且还能方便照顾家里人。
“离家近,自己能很安心地工作。入职四年来,感觉自己一直在不断学习中成长。公司的团队不断壮大,效益不断提升,自己感觉非常骄傲。”
李振说,回家乡工作,同样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为什么不呢?